從心理賬上看,疫情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對工作的看法。疫情反彈后,有一部分人對重返辦公室感到不安。
從經濟賬上看,高企的通脹也助推了辭職潮。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(CPI)連續上漲,創32年以來新高。雖然,2021年底美國全職員工的周薪同比增長,但依然遠低于通脹率。很多人寧愿拿到失業補貼后去消費,也不愿去工作。
亞馬遜在2月7日向員工發出的一份內部 Memo 宣布:將美國員工的基本工資上限提高到 35 萬美元,是之前大多數員工工資上限的兩倍多。
微軟也隨后跟進,CEO納德拉5月16日稱:由于勞動力市場漸趨緊張,通脹居高不下,為阻止員工去競爭對手公司,決定通過股票和績效提升來給員工加薪,9月1日起生效。
在谷歌今年的“Googlegeist”年度調查中,員工在“與其他公司類似工作的薪酬相比”的選項上,給谷歌的評分尤其低。另外,員工在“業績評估過程”和“職業發展機會”的選項上,同樣也給出了低分。
為應對不斷飆升的通脹,谷歌已經對高管實施了加薪。但在去年12月的一次員工大會上,谷歌高層卻明確表示,不會實施薪資普調來應對通脹問題。說穿了,高管加薪暢通無阻,員工加薪舉步維艱。這種言論顯然讓谷歌員工頗為失望,一直在通過各種渠道向管理層表達對收入的擔憂。
考核頻率——將每年兩次的績效考核取消,改為全新的、每年一次的 GRAD 考核。
晉升頻率——在這種新制度下,盡管每年已考核,但員工仍然可以每年要求升職兩次。
溝通模式——員工每個季度將與經理定期“Check-ins”,討論職業發展等問題,解決員工的核心抱怨。
評估主體——由過去高度依賴同行評價(Peer Reviews),轉為由管理層對員工晉升集體評議,無需逐一溝通。直接上級也需要承擔績效考核的文本工作,說明員工是否達到晉升的水平。換句話說,員工無需用實際成效證明其可以在未來的崗位上獲得成功,全憑上級判斷。
系統工具——新的績效考核系統會為員工提供一個新的工具,用于設定目標預期和他們的OKRs。
評估刻度——評級尺度重新定義為五個級別,意在衡量員工在谷歌內部到底發揮了多大的作用。具體來說,大多數員工將處于中間位置“反映了他們正在產生的重大影響”;中間以下的兩個等級是“中等影響”和“影響不夠”;上面的兩個等級是“杰出影響”和“變革性影響”。
一是保留與其他數字化科技公司在人才爭奪上的競爭力。如果谷歌不重視員工的聲音,那么將會流失一大批員工,轉身投入其他巨頭的懷抱。
二是解決員工對績效考核體系的抱怨。內部調研顯示,47%的員工認為原來的績效評估系統浪費了太多時間。員工需要用無數的文本來換取公司對于自己績效的認可,反而沒時間做正事,這客觀導致了薪酬的性價比不高。
好處——簡單直接,考核成本較低,讓想做事的人能集中精力做事;
壞處——導致權力過度集中,高度依賴管理人員的能力與意愿,可能導致企業“江湖化”,滋生大量的“匪幫管理者”(參考國內某互聯網大廠),導致高層失去對企業的控制。